还记得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张老师亲切的拉着我的手,和蔼的说:“跟老师、家长、小朋友说话的时候,要用上‘请’、‘谢谢’,这样的孩子才是文明的孩子!”第一次,我似懂非懂的知道了“文明”。上学了,我对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语文老师说,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是符合人类精神追求的人文精神和发明创造的总和。有了文明,人类得以脱离野蛮状态;有了文明,我们有了语言、法律,有了家庭、信仰。 “文明”对我来说越来越深奥了,我有点弄不懂了,妈妈说,“文明”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不信,我带你去找“文明”。
“文明”真的能找得到吗?带着半信半疑的心理,我和妈妈开始了“五一”劳动节假的“文明找寻之旅”。从我们的葛湖村到徐州市要做公交车,当我们踏上公交车的时候,车厢里已经是满满的旅客了,我和妈妈都没有找到座位,只能在车厢里拉着扶手站着。
半路上,我挨着妈妈小声的嘀咕着:“妈妈,我累啊,腿都酸了。”妈妈说:“再忍忍吧,因为是假期,人流量自然就大些。” 正在我垂头丧气的时候,两个大哥哥站了起来:“阿姨、小妹妹,你们坐这儿吧,我们坐了有一会了,剩下的路站着也撑得住。”我和妈妈连忙道谢,“妈妈,这是文明吗?”妈妈指了指我的小脑瓜,笑了。
快到站了,又上来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和妈妈连忙起身让座,阿姨一个劲的摆手:“让一个座位就够了,然孩子们挤一挤坐,我站着就行!”我说:“弟弟小,阿姨您抱着他坐吧,小妹妹自己坐一个,我帮您看着。”阿姨感激的看看我,又看看妈妈,说:“大姐,您教出来的孩子真是文明、懂礼貌!”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今天找到“文明”了!原来,“文明”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文明是什么?它是一个普通的单词?不,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对社会、对环境、对我们是有利的。你要密切观察和关注它,便可知道它对社会的作用有多么强大。
记得有一次上课,有一个同学的钢笔掉了,他让前面的同学帮他拾一下,说:“给我拾下。”结果那个人没有理他。他猛然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再请求把他的钢笔拾上来,他这次说:“麻烦一下,请帮我拾下钢笔,谢谢!”前面的同学果然把钢笔捡上来。看,这是文明。
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玩,一位老爷爷朝离我们很近的方向走来,并弯腰捡起了什么东西,我们匆匆赶过去看,让我们大吃一惊的事情出现了——老爷爷手里拿着一些小纸屑!再注意到老爷爷的衣着,没有环卫工人的标志。但他依然捡起细小的或大的垃圾。是啊,城市是大家的,大家应该维护城市卫生呀!有些人是做到了不乱扔垃圾,但却从而忽视了其它垃圾。这位老爷爷就告诉了我们“把方便留给别人,把麻烦留给自己”这句话。看,这也是文明。
说到这,再讲一个小故事吧。有一位记者访问一个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从哪儿学到的?”“在幼儿园里。在那里,我学到的是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了好东西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洗手……”读到这,让我无限感慨:“文明修养并不完全是指了不起的举动,而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使文明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到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
“小而不为,老而何为?”作为小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怎样做人,这也是人生的第一等功夫。文明礼貌乃是做人的前提。例如:遇到师长、同学主动问好;上下楼梯不乱跑;人多拥挤,应避让;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一件件小事,折射的却是“文明”二字。同学们,文明就像一盏灯,灯如果亮一点,黑暗就会少一点。愿文明永远扎根在我们的心中,永远让文明驻守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