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范文网 > 总结范文 > 实习总结 >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格式

| 小龙

论文开题报告是同学们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论文的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篇1: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 开题报告内容 ),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 德尔菲法 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国内研究的综述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论文提纲

前言、

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预期的结果

进度安排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篇2:

课题的提出

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于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小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需要。

建设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课内,有小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城里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较差,往往只完成老师布置的显性作业,对隐性作业拖拖拉拉,不能自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学生终身学习、成长、发展的需要。

课题的概念界定

该课题有四层含义:一是小学生,学校全体学生(主体),二是自主学习(重点),三是习惯(核心),四是培养研究(方法),将研究的主体、核心、重点、方法融为一体,核心概念是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堂听课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课外学习习惯、作业练习习惯、应对考试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八个方面,我校就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进行界定与研究。

自主学习习惯就是 以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为核心的,多种较优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本领 ,是指学习者在外因制约与内因作用相结合的情况下,经过长期自主学习实践逐渐养成的勤学好问、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我评价及反思等习惯,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自主地求知、探索的心理趋向和行为表现,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研究的意义

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研究 这一课题的实施,一是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二是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三是为学生成长、发展、终身学习服务。本研究可以帮助学校、家庭和社会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自我负责、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副标题e

研究的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种有效地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学习习惯,它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自发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下面分别从新课改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四个方面阐述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理论基础。

新课改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加强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显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实施自主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定保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作用的重新定位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根植环境。

自主学习习惯的哲学基础

一是主体性哲学。建构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哲学,一直是人类哲学思考中不可忽视的潮流。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正是得益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字样,从而使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作为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内因和外因哲学。影响学生的因素总的可以分为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两大因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自主学习习惯的教育学基础

从教育史来看,教育理论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在学习领域的进步,自主学习思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熟。教育学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并且使自主学习思想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深化和检验。

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一直对人类学习领域抱着浓厚的兴趣,从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直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在学习领域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正是汲取了心理学科才逐渐发展成熟的,因而,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需要对心理学基础进行梳理和检视,有利于自主学习更加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方式进行长时间的指导并予以强化,可以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研究范围的限定:在研究过程中设立研究专题,学习习惯从学习的计划、预习、听课、复习、总结、反思等习惯先进行研究,再从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建立,如何引导,怎样及时强化及对学生学习习惯认识如何内化等研究培训,再实验,再强化等。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篇3:

课题的提出

古代教育家重视 吟诵 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 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

目前:国内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 情动于衷而发与言 。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课题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教育家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教育家叶圣陶:设身处地,激昂处还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 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研究的内容

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的阅读(朗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训练,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将取得哪些成效。

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研究的目标

以朗读为载体,发挥语文功能。

探索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研究的对象

五年级学生

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评价,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推进和检测研究成果,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中行进,探讨课内课外朗读训练如何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朗读。

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规律和方法。

研究的策略

早读──抓情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段。而早读正式一天紧张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精神状态时最重要的。让学生 放任自流 固然不好,但若一味让学生去读去背,学生也极易产生厌倦,甚至逆处理。虽是短短二三十分钟,但培养有感情朗读确是绰绰有余了。我们可以组织竞赛读,同桌对读,男女竞读。代表竞读,南北竞赛,比赛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通过音乐、挂图渲染出朗读氛围。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做朗读的有心人,早读,有了情趣以可以很幸福。

课堂──读到位

教育教学中诸多指导训练,课堂是主阵地。它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 主战场 。

(1)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以情传情。

感情是朗读的关键,应此诱发学生的感情是朗读训练的第一步。 文章不是无情的 ,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是学生读出味。读出情来。

(2)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 ,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 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看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