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选题目的: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各种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牛肉以其低脂肪、高蛋白、低胆固醇等优点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青睐。2009年12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新晃黄牛肉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晃以独特丰富的草山资源为依托,以新晃黄牛肉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契机,将全力整合牛肉资源精深加工,以推动牛肉产业化建设。打开国际市场,以出口带动发展是新晃牛肉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晃黄牛肉出口的现状分析入手,再通过SWOT分析了新晃黄牛肉出口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在这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构造新晃黄牛肉出口的营销策略。
选题意义:
1、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但出口量低,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我国牛肉产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也应该抓住我国牛肉产业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这对推动我国牛肉产业的发展壮大以至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新晃县政府已将牛肉产业作为全县的重点工作,积极促进牛肉产业的发展,这有效地调整了新晃县的农业结构,发展了地域优势特色经济。同时,对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新晃县牛肉产业的发展壮大可以为该县乃至整个湖南省经济注入活力。培育发展新晃牛肉出口品牌,扩大新晃牛肉出口,将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带动农业科技等相关产业链的技术进步以及相关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关研究动态:
我国牛肉业是从八十年代以来才开始快速发展,牛肉产量和所占份额的增长速度较高。目前,国内对我国牛肉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牛肉整体生产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乔娟(2003)分析指出1980—2002年中国牛肉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4.6%,高于世界年平均增长率,更高于中国肉类总计、猪肉、鸡肉和羊肉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使牛肉占中国肉类总计产量比重从1980年的1.8%增加到2002年的9.2%。翟印礼,孔媛(2003)对我国牛肉生产与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牛肉生产大幅度增长,牛肉进口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虽然我国牛肉出口有价格优势,但却没有竞争优势。张梅(2008)认为我国牛肉产量总体上虽然不断的上涨,但是单产却呈下降的趋势。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除了牛肉制品出口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他牛肉产品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吕品(2010)运用灰关联和GM模型分析也得出,与其他肉类相比,我国牛肉产出量的增加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我国牛肉生产的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是对牛肉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对策的研究。王爱国(2002)浅析了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经营模式。王明利、潘庆杰(2001)等人认为我国牛肉产业化发展战略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在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规模养殖、加工储运、市场营销,将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张梅(2008)认为我国的牛肉产业发展的战略在于产业的国际化之路,她提出应该要通过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树立品牌等方式促进我国的牛肉产业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牛肉产业分析主要集中于现状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而对我国牛肉产品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合理的出口营销策略研究较少。新晃黄牛肉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塑性很强,所以本文拟从新晃黄牛肉如何走出国门,并立足于国际市场为角度,为其设计出口的营销策略,希望找出一条提升新晃黄牛肉产业实力的道路。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且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接着对新晃黄牛肉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运用SWOT法,对新晃黄牛肉出口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最后,在前面二个部分的基础上,针对新晃黄牛肉出口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促进新晃黄牛肉出口的营销策略。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法、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SWOT分析法
撰写提纲: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新晃黄牛肉产业发展概况
三、新晃黄牛肉出口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四、新晃牛肉出口营销策略设计
(一)新晃黄牛肉出口的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二)产品策略
(三)价格策略
(四)渠道策略
(五)促销策略
结论
四、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9.25—10.14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入论文初步研究阶段
10.15—10.31 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
11.1—1.10 撰写初稿
4.25—5.15 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16—6.8 再次修改,定稿,答辩,并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并装袋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崔新建.国际市场营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林祥金.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促进牛肉产业健康发展[J]. 农业养殖技术,2009,(14)
[3]董玲. 我国牛肉生产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D].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4]潘志强,曹玉书. 我国牛肉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 华商,2007,(2):1-2
[5]张梅,我国牛肉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D].江南大学,2008
[6]李宁. 陕西秦川牛出口策略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2006
[7]张向前,徐幸莲. 转变思想,走发展高档牛肉产业之路[J].黄牛杂志,2005,(06):56-58
[8]乔娟. 中国牛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翟印礼,孔媛. 以科技为支撑提升我国牛肉产品国际竞争力[J]. 沈阳农业科学报,2003,(9):35-39
[10]李建平,罗其友. 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02(01)
[11]胡定寰. 影响我国牛肉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各因素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0,(4):38-43
[12]刘玉满. 我国牛肉业的发展与制约因素[J]. 中国农业经济,2000,(9):67-69
[13]李新桥. 促进我国牛肉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畜牧杂志,2009,(22)
[14]王爱国.浅谈畜牧业产业化的若干经营模式[J].甘肃畜牧兽医,2002,(03)
[15]潘庆杰.畜牧业产业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1,(03)
[16]王明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对策[J].农业经济导刊,2003,(02)
[17]吕品,我国牛肉的供给与需求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p副标题e
一、论文题目。
坡耕地利用的特色农业可拓研究——以陕北地区坡耕地为例
二、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的 18 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 3.6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20%。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坡耕地不仅产量低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耕地资源,而且威胁到国家生态与粮食安全。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坡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毁坏掉的耕地 5000 多万亩,平均每年 100 万亩。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当地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造成地表植被更大程度的破坏。坡耕地在造成山丘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导致了群众生活更加贫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积了江、湖、河、水库,直接威胁防洪安全,加剧了水土污染,造成对水资源的破坏。耕地中的化肥和农药也随着水土流失带进河流和水库,造成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在坡耕地治理基础上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经济、产业、资源与环境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单一学科的专门化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深入进展,需要借助各门类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本文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下,以国内外系统学、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坡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客观意义上的支持。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可拓学”是以蔡文教授为首的我国学者创立的新学科,它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处理矛盾问题。论文利用可拓理论中的基元理论和可拓集理论对区域特色产业系统进行整体描述,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基元的可拓性和变换方法以及与特色产业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元模型。通过研究建立区域产业发展的可拓决策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
2)现实意义
我国现有的 18 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 3.6 亿亩,占耕地总量的 20%。坡耕地的合理利用,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坡耕地利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坡耕地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却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影响下,坡耕地的利用水平非常低下,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下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这种情况下,合理进行坡耕地的利用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并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本质上有利于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 有助于坡耕地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多数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坡耕地合理利用是大面积生态建设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坡耕地的改造,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数量,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生态重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有助于改变农民的生产观念
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善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习惯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农四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克服农民发展经济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
四、研究现状
1、坡耕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坡耕地的研究在当前阶段,国外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国内坡耕地利用研究进展我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同样起步较早,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实际上,我国在坡耕地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量的专家学者投身于这一事业中来,为我国坡耕地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支持。
我国坡耕地的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1 )坡耕地利用与治理的技术措施研究坡耕地的利用和开发技术始终是对坡耕地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2) 坡耕地利用模式研究坡耕地利用模式的探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区域坡耕地利用研究林昌虎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收集和整理了贵州山区坡耕地的基本开发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坡耕地的开发必须重视林粮间作、坡地改梯田、坡耕地免耕技术的应用。
2、特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探索关于此领域的发展问题。
(2)国内特色农业研究进展我国学者对特色产业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采取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地采取新的农业发展形式,提供具有发展力的产品,进而促进特色农产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我国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特色农业基本概念和内涵。
伍建平、谷树忠对特色农业的涵义进行了阐述:农户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收入,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形成具有规范农业形式,具备典型的区域性,并且在市场中能够有较强的生命力,形成的一种农业形式。
2)、 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刘志民等通过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认真总结,认为当前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理论的应用上保证特色农业取得预期经济收益的重要保证条件,同时,在不同的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有针对性的理论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我国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3)、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4)、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特色农业的发展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在发展目标的确定上要结合当地情况,实事求是地结合市场确定;第二是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政府要提供大力支持;第三是将产业链进行充分延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四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过程进行管理,保证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五是农户是特色农业的主要参与者,要提高农民工作的积极性。
5)、 区域特色农业评价研究。
程炯分别从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了农业生产模式,提出了进行规划和分析闽东南农业的章程。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问题,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和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有效的坡耕地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围绕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这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论文所涉及的坡耕地治理、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这是论文的研究基础部分。主要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与特征,组成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这是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构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不相容问题的物元模型,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拓决策模型和特色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第四章以陕北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将坡耕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重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动态仿真模型,并以陕北地区米脂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分析特色农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构建动态博弈模型,探讨政府、农户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第七章):这是论文研究的结论部分。归纳总结论文各章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并给出后续研究展望。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在对与论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计与预测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坡耕地特色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其次,通过基元理论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不相容问题,运用共轭分析和拓展分析方法对各种影响基元的拓展性和变换进行分析,并用关联函数确定特色农业发展的和谐度;建立了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特色农业最有种植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宏观政策、粮食安全、人口因素及经济发展的系统动态因果反馈关系,构建特色农业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另外,利用动态博弈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对特色农业的进一步细分,有利于其更好的把握目标市场。
六、论文提纲。
目 录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论文题目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以阜新为例
二、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地区)是指因自然资源开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或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和区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资源不断衰减等原因,开始出现“资源诅咒”现象,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诸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愈发显着。
资源型城市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促使政府开始审视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历史看,多数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以后才出现了因资源衰竭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问题爆发的时间有所提前。问题凸显时间的提前使我国政府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上面临着更多困难,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相当大量的财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研究目的及意义由于资源的演变规律以及缺乏统筹规划,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吸引力差、接续替代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 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起步较晚,转型资金也是在近年才开始投入,且数量不多,资金的瓶颈状态已成为现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阻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融资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融资渠道多元化,特别是继续提高资源型城市投资的社会化程度,有效引导、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在保证公共财政对资源型城市供给的同时,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多种融资渠道的资源型城市资金投入机制,这也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资源型城市概念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无统一的说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
在定义时,侧重于城市的资源开发,如郑伯红(1999)在其研究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作为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2.资源型城市分类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以资源开采程度划分
根据资源的开采规模,进一步可细分为资源型未枯竭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顾名思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城市自然资源开采量几近枯竭或是已经枯竭,资源性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已减弱或完全失去。随着对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加深,一些地区资源可采量逐渐减少,如云南东川、辽宁阜新这样的城市,当铜矿和煤炭资源可采量基本枯竭的情况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针对森工型城市这一类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由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出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森工型城市森林可采量大幅降低,对于该类型城市来说这是一种政策性枯竭,如黑龙江伊春、吉林白山这样的城市就是这种情况。资源未枯竭城市则是相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的,具体分析时一般不单列。
(二)以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资源的种类不同,资源型城市可进一步分为石油型城市、煤炭型城市、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五类。这里主要依据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的类型来划分,对于复合型资源的城市,以矿产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最大份额的矿产类型进行划分。
四、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研究目标本文拟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态的、历史的、制度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现存以及可能的各个资金来源渠道的融资现状和能力,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并且尝试建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及其效应的框架和模型,检测和评价我国现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状况,从引入市场竞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思路,提出如何提高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运行效率、改善其运行效果、拓宽其渠道、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2. 研究框架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七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章:引言,概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并对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界定和分类;
第二章:基础理论,重点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金融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描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重点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以阜新为例,采用计量的方法对其“十二五”时期的转型资金需求、供给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股票、债券、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各个渠道资金供给情况,尤其对资金供需缺口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发展现状及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历史演进,并以阜新为例重点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融资体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融资体制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第六章:国外资源型城市融资政策借鉴,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德、法、日、美4 个国家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转型融资典型,提出了一些共同的政策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七章: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思路及建议,通过前述定量及定性分析的结果,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模式进行设计,设计市场化的融资路径,探讨满足转型资金需求的融资模式问题,并依据阜新市转型过程中融资的特点和问题,从政府、投资主体角度提出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
1.研究创新p副标题e
首先,本文将研究主题选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融金方面,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体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如何系统地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融资体制。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涉及较少,因此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
其次,本文利用计量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缺口进行测算,并且通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现行融资机制及效应的分析、评价和计量检验,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
最后,本文有机融合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融资机制及其效应进行研究,提出完善融资机制的思路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科都有所丰富。
2.研究不足
首先,本文提出的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的评价分析使用的现代计量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其次,在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中,受时间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对政府、市场、融资主体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推进资源型城市融资实现跨越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论文提纲
目 录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篇三:国际金融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 论文题目
台湾金融改革对银行产业之影响。
二、研究动机
金融为国家经济发展之基础,起初对于金融活动采取种种限制与严格管制,是为7金融抑制8。但是,受到世界贸易自由化及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全球化己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之主要趋势。愈来愈多的个人与厂商企业将其事业与投资范围扩展到国际间,使得各国的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得不随着贸易及资金的流动而朝向国际化发展。因此,为求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适当的金融改革与金融体制健全发展,进行7金融深化8是必要的手段。
然而,要将原来实行严格管制的封闭性经济社会跨入开放自由的国际市场,必须是经过长时间的制度峰正与环境适应后,才有可能逐渐进入全球性的国际市场。但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等待准备好才进入国际市场。最快达成国际化及全球化的方式之一即为加入国际组织,以国际组织会员的身分得到国际资源的帮助及优惠等条件,不但加速国内经济的成长,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国家收益等等的优点,使得各国纷纷以加入国际组织为全球化的首要目标。
但是,在享有利益的同时,加入之会员国亦需将国内市场开放成为.国际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政府应优先考虑国内的经济与市场是否经得起国际性的冲击,并且为即将成为国际性的市场做最完善的准备。例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金融服务等等,这些基本设施的准备与管理,除了配合国际市场需求外,更应该以增强本国产业对外竞争能力为主要目标。尤其,金融服务业对于影响国内经济最大,因此在进入国际市场前,除了必须了解国际性金融环境外,对于本地的金融服务产业之发展与现况更应该认识清楚,以便于为迎接全球化而准备。
三、研究目的
一般而言,亚洲大部分的银行组成是由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成立,或是财团或家族集团为了替相关企业筹措资金来源而设立。(李佩芝、庄安棋,2004)。台湾银行的发展过程亦如一般亚洲银行组成相同,由政府、财团、家族集团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替相关企业筹措资金来源而设立。台湾经济发展初期为稳定物价、安定金融及发展经济目标,当局政府采取严格管制金融制度。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组织的成立、加上通信科技的发达,资金的自由流动的趋势下,对于金融管理进行弹性调整与开放措施,朝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国际化方向推动。
近年来,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台商的外移,以及消费金融的兴盛,在这多变的金融环境下,政府当局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国际化为主要目标,采取金融开放政策、修改金融制度的方式,主导本地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改革与转型。银行产业在这一波波的改革与转型方案中,是受影响及冲击最大也是关系着改革与转型成功或失败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一切的金融改革措施主要是以符合全球金融市场环境的需求为目标的前题下,台湾政府当局所主导的金融改革与转型策略如何影响本地银行业以及是否适合本地银行业的发展,乃本论文主要研究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拟针对下列之事项进行研究。
一、全球金融环境变迁对银行产业之影响。
二、台湾金融改革过程与制度分析。
三、台湾金融改革对本地银行业之影响。
是后,经由分析结果提出台湾金融银行业之未来发展策略与可行之方向,以供相关单位之参考与建议。
四、研究方法与限制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探讨法与归纳分析法,首先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报章杂志,含括经济、金融发展相关之文献与统计资料以及相关法规,进行整理归纳出全球金融演进方向及台湾金融改革策略,对台湾银行业之影响。同时,采取相关台湾金融统计资料长期时间序列方式,分析并实证经由实行金融改革后银行业之成果。
基于银行的属性为市场信用中介机构,经营的特性不同于一般企业,其受到国家制度的监督与管制。必须透过良好的策略规划,才能跨越国界的藩篱,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在金融改革开放策略的实施后,对于银行产业的影响范围甚广,对于银行业内部环境之影响,包括货币、外汇、经营项目、金融商品等;而对于外部大环境之影响,将是迁动整个金融机构系统之改变,及国家政策之修订。因此,本论文讨论之范围是以对于整体银行业之改革方向、国家管制政策之改革策略为主要研究主体;而分析之项目是以台湾的金融制度改革策略对本地银行产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由于金融改革项目所涉及层面非常的广泛,并非个人或一篇论文研究可以完成的,因此,本论文将金融改革项目及影响范围,以平衡计分卡提出之四构面为分割基础,再由四构面加以分析金融改革之策略目标及银行业成果评估。
五、研究创新与贡献
台湾金融业之初期是采取传统保守的方式,为了跟上国际发展的脚步,台湾对于金融改革之策略采取依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因应,并以诱导的方式引导银行机构进行改革与转型。尤其在决定加入WTO之前后,金融改革更是如火如茶的展开,对于金融改革议题的研究与讨论更是不胜枚举的情况下,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与贡献如下。在许多论文及研究报告对于台湾金融改革措施大多数是以现阶段政策评论的方式提出讨论,而本篇研究是从国际金融环境转变的角度来分析台湾金融改革历史及其实施之策略,此为创新之一。
另外,多数研究方法是以模型量化之方式来验证银行经营绩效,本篇研究则依据实际银行产业的长期经营之金融统计资料,来分析银行配合金融改.革过程及成果趋势,则为创新之二。
以银行体制为研究范围者,大多数是以银行各别绩效、一财务或风险等做为个别深入研究项目,本研究是以金融市场中之银行产业为对象,以市场结构、顾客面、企业流程及学习创新等项目做市场分析,则为创新之三。因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迁,台湾所提出的金融改革政策,对于本地银行业所造成的重大冲击与改变,其成效评估与对未来发展之建议,为本研究贡献。
六、研究架构
本论文之研究架构主要包括:
第一章绪论,说明本研究之基本动机与目的。由于信息科技发展推动全球自由化风潮,全球金融环境的改变实与各国金融机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针对金融产业外部环境分析。第二章对于全球国际经济随着全球化投资引发金融环境之变迁进行说明。基于全球资金自由流动的驱使,金融自由化在各国如火如茶的展开,在金融体系与管理的理论基础下,整个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阐述于本章节。第三章基于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金融的转型,对于整体银行产业而言,国际性跨国银行兴起,同时为维持稳定安全的金融秩序,国际金融规范亦随之改善其规定,影响银行机构组成发展与策略。本章节主要以跨国性金融机构为改革策略与现况进行金融产业环境分析。
一经由金融产业外部环境的分析结论,对于台湾金融环境与金融机构之演进与改革成果之分析说明于第四章与第五章。第四章对于台湾金融环境之演变深入的说明,并对于台湾近期金融改革策略管理之拟定及实施方式研究,以及进行台湾金融产业之分析。第五章将台湾实施金融改革前后,银行业实际发展成果之数据分析。
第六章对本研究结果做总结论述。以平衡计分卡之四构面为基础,对于金融产业大环境之分析结论,与台湾金融产业内部环境之分析结果,整理台湾金融机构面对的机会威胁结合自身的优点缺点,提出台湾在金融改革的后续可行方向与方法,提供政府与业界未来营运之建议与省思。
七、论文提纲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
第二节研究目的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限制
第四节研究创新与贡献
第五节研究架构
……
看了经济类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