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遭遇了极端强降雨天气,从2023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07时,降雨量达到了惊人的744.8毫米,也刷新了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来的降雨极值。
据@气象北京 消息,2023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07时,北京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本次降雨天气过程记录到的降雨量极值出现在昌平的王家园水库,为744.8毫米。
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像“晴雨录”这样的天气记录,但主要是以文字记录天气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为主,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记录。
目前,北京地区最早有仪器记录到的降雨量是发生在1883年7月23-29日的降雨天气过程,记录值为510.3毫米。
1891年7月23日,北京地区记录到609毫米的强降雨过程。这个记录是本次过程之前记录到的最大降雨量。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记录到的最大降雨量541毫米。
综上所述,本次降雨过程极值已显著超过北京地区记录到的降雨极值,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排位第一的降雨量。
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给北京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首先,交通方面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雨水过大,许多道路出现了积水,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拥堵和交通瘫痪现象。此外,许多地铁站和公交车站也因积水而关闭,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其次,生活方面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由于雨水冲刷,许多街道的树木和绿化带被冲毁,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和设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许多市民的房屋和车辆也因雨水而受到损坏。
针对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首先,加强了排水设施的维护和清理,确保排水畅通。其次,加强了交通疏导和管制,避免了交通拥堵和瘫痪现象的发生。此外,还加强了对危险地区和建筑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转移和安置了危险地区的居民,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不仅给北京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提出了警示。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现象也越来越频繁,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
降雨量大小的判定
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
强降雨来袭可通过一些物联网传感器设备,对区域内的积水情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一般内涝水位情况会通过传感器内置的通讯模块,将数据上传至指挥预警中心,提高市政对内涝的监测效率。
人工增雨或人工消雨
人工增雨: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通常的人工降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一是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有利水汽粒子的碰并增大;二是改变云中的温度,有利扰动并产生对流。而云中的扰动及对流的产生,将更加有利于水汽的碰并增大,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飘浮时,便产生了降雨。
人工消雨是通过在降水云团的上游地区采用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使天气系统的能量加速扩散,同时使得空中水滴提前快速形成,并且提前降落地面。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些降水提前降落,从而保证了预定的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