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名称的由来最近正引起热议,现在有很多人关注这件事,热度暴涨各大媒体软件中都有关于这个事的资讯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露节气名称的由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凉意。
气象学表明,白露时节,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太阳落山后,气温便很快下降,到了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的美名。
白露节气后天气逐渐转凉,全国各地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有小幅度的下降。北方一般在白露节气后便已经入秋,南方则要再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告别暑气。因此,白露节气天气还不热。
到白露节气之后,天气就不热了,温度下降的速度也会逐渐加快。白露节气的到来基本结束了夏天的闷热,天气开始渐渐转凉。所以,白露是热与凉的分水量,白露之后会不会热了。
在进入白露节气之后,夏季风会逐渐被东季风替代,冷空气南下也会变得频繁,并且此时的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会发生南移,北半球日照的时间会变短,日照的强度变弱,就形成了昼短夜长,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的情况。
白露节气后,天气逐渐转凉,我国民间有着白露节气“收清露”的习俗。同时,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被称为白露茶,这种茶感觉刚刚好,深受老茶客的喜欢。白露还有着吃番薯、啜米酒、祭禹王、吃龙眼等习俗。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白露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
收清露 :《本草纲目》称秋露多时,可以用盘收取,煎煮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寿。秋露寨具肃杀之气,宜于煎制润肺杀祟的药物。
采棉花:古人曾有诗道:“惊寒灯夜短,半枕动鸡鸣;颠倒衣裳去,田间满钟声。”
吃龙眼:龙眼俗称“桂圆”,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产。古时有“南桂圆、北人参”的说法。每逢白露时节,当地人家会在清早喝上一碗龙眼香米粥。他们认为在这一天吃龙眼对身体大补,有延年益寿之效。
白露后五日为初候,鸿雁来。秋重,鸿雁自北而南迁徙,大者为鸿,小的称雁。
再五日为二候,玄鸟归。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再五日为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之义。“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七十二候”是我国古人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等编写而成,用来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共有72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分,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详见雨水节下(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玄鸟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群鸟养羞: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羞”是“馐”的本字。古代“羞”、“馐”通用。养羞是汉语词汇,拼音yǎng xiū,指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
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