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范文网 > 热点文章 >

三伏天晒背的功效与作用

| 跃瀚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天晒背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晒背的功效与作用,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三伏天晒背的功效与作用

三伏天晒背的功效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温度最大的一段时间,另外也是身体气血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晒背能够运用自然界的热流来滋润身体的气血,具有扶阳散寒,补中益气的效果,针对身体内一些寒症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三伏天晒背是能够每日晒的,但是每一次晒的时间不可以太长,以身体觉得舒服,20分钟上下就可以,不然紫外线会对肌肤有一定伤害。

三伏天晒背需要注意什么

三伏天的时候进行晒背,也要注意做好防晒工作,晒背部时,可以选择用戴帽子或者太阳伞的方式将头部遮住,避免导致身体其他部位被晒伤。尤其是头部,不宜长期进行暴晒,否则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头痛的症状。还需要注意,晒背前不要洗澡,避免影响晒背的效果。最好是不要吃芥菜、马齿苋以及无花果等食物,否则可能会引起日光发炎。

三伏天有哪些习俗

1、吃面条:由于面条的汤吃了可以出汗,所以有祛暑的作用。而南朝梁宗惊《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可见人们吃面条也有驱邪纳吉的寓意。

2、祭夏:很多地区进入头伏后,会有祭祀夏日的传统,希望风调雨顺,秋季能够有好收成,而且用羊肉等肉类当作供品,仪式完毕后,与众人分享,吃了可以降暑气.

3、种植萝卜:俗语有言“头伏萝卜二伏菜”,意思是进入初伏是种植萝下的好时段,而十天以后就可以中白菜了,因此各地的人们会根据气候的变化,才决定栽种何种蔬菜。

入伏时间

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小暑六月节”条的说法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通俗说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天”。对应现代阳历,三伏天一般从七月中旬开始,到八月下旬结束。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简要介绍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内陆地区距海洋远,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暑”,同时又找出了一个“伏”与之搭伴,除了文化含义外,另一重要目的是出于养生的考虑。

67961